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合一众筹张涛:用“知行合一”为众筹行业布道
编辑:中国体育新闻网    来源:搜狐    发布于:2018-08-10 16:06:42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作者:易遥

2015年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的众筹元年,此后三年,众筹作为从国外引入的全新C2B模式,虽然远远没有像同为C2B的团购那样在中国火热,但仍然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。而在这股众筹浪潮中,合一众筹创始人、摩天之星导师张涛是早期便潜心研究众筹的一员。

这次,奔波各地忙碌于众筹课堂和企业辅导的张涛,有机会聊起了自己多年来专注众筹理念与实践传播的前前后后,也是第一次,他打开了身为导师之外的一面。

7月的北京,正是暴雨与炎热交织的盛夏季节。忙完一天咨询辅导后的张涛毫无倦意,正在和学员马驰聊后面的行程——他们明天受邀去一家企业走访辅导。已经是晚餐之后的时间,在酒店休息的张涛依旧一身正装,笔挺的深蓝色西服和浅色衬衫,领带也打得一丝不苟——平日的他也总是这样出现在各个企业和活动中。 当他开口聊起自己的故事和所从事的众筹辅导行业,声音低沉却自信有力,不同于一般人对咨询辅导从业者夸夸其谈的印象,你甚至可以用内敛、低调来形容对他的印象。

但这毕竟只是表象,作为国内首批众筹理念的推动者和践行者,他说自己已经成功辅导了一百多个众筹项目,每年还有近百场授课,这样高强度的操作,肯定不只是低调内敛就可完成。果然,之后的沟通中,他的丰富缓缓呈现出来。也是这些多面的特质,才可能让他用自己的理念和实践链接、影响了众多的企业主、创业者和各行各业的学员,成为“中国众筹实战应用第一人”。

风口之前的众筹提到张涛,就必然要提起与他结下不解之缘的众筹。

众筹,翻译自国外“crowd funding”一词,又称“群众募资”或“大众筹资”,这是一个在国内外都有很长历史但又被赋予新意的概念。中国传统社会中熟人圈子的众筹人们并不陌生,而在国外,出版业很早就有类似“众筹”的操作。 上世纪初,文学家乔伊斯的小说《尤里西斯》,就是通过法国的莎士比亚书店,由各国读者众筹出版,才避免了无人问津的处境,并成为史上最有名的文学作品之一。可以说,众筹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其时间应用,是人们都能理解的一种募资方式。

但在当下的语境中,“众筹”特指通过互联网向大众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。目前有记载的线上众筹最早是1997年英国乐团Marillion。他们透过从广大的群众中募集款项,成功的募集了6万美金,成功地完成了美国的巡回演出。

2009年,随着美国网站Kickstarter 的上线,互联网+ 众筹在国外如火如荼,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。尽管在这之前已经有了Kiva 、IndieGoGo等众筹网站,但2009依然被认为是众筹的新生之年。

然而互联网众筹在中国还要更晚才火起来。

2010年底,北京海淀,几个年轻人用众筹的方式开起了一家叫做“3W”的咖啡店。彼时国内最火的概念是团购,“百团大战”已经拉开序幕。但人们对众筹仍然陌生,以至于当第二年有一家叫做“点名时间”的众筹网站上线时候,人们根本无暇过多去关注。

2015年5月7日,李克强总理视察北京海淀的中关村创业大街,当天新闻中,一张总理手捧“3W”咖啡的照片迅速传遍网络。虽然这时3W咖啡在互联网圈内已经名声在外。但至此,更多人才知道了3W的名气,并且第一次知道这家咖啡原来是由许多互联网大佬参与众筹的。也是在这一年,总理提出了“鼓励发展众创、众包、众扶、众筹”的“四众”新模式,众筹在中国终于成为一种风潮。

当张涛讲起这段中国互联网的众筹盛事时,如数家珍。源于他早早关注众筹并倾注心力去研究,他熟悉众筹发展史上的每一个重要节点。也因此,当他现在看到众筹热起来了,火了,却觉得这只是其中一个阶段。

众筹传道者2013年,张涛开始关注众筹这一领域,到2015年总理提出四众的时候,已经对众筹模式很熟悉并看好的他,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了众筹的普及和实践指导中去。

此时的他早已通过几次创业达成了事业的起步。曾经成功的企业主,不再满足于复制下一次成功。他想要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。而他的内敛与低调,或许和之前的成功不无关系——他已经具备了足够强大底气和资本,去面对辅导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学员和问题。

今年张涛已经排满了一百多场的众筹课程,此外他还要作为众筹实战的导师,参与到部分学员的众筹和管理实际操作中。他对所有的项目都提出了“操盘手”的概念,并认为企业和项目的成功,操盘手是最关键的点,他们是企业的灵魂,可谓是项目的“亲爹娘”。正因如此,他在反复强调的,就是怎样让操盘手学会一个项目真正的执行。他的课堂不用PPT,而是现场做沙盘推演。他也很少给学员太过复杂的概念和理论,而是以更加常识化的知识去分析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,比如今年因上市而处在聚光灯下的小米和拼多多。

这似乎和通常的企业培训风格迥异:不用新概念、行业术语去先声夺人,更多是常识和逻辑背后的东西。但他的这种方式带来了学员们的肯定与追捧。也许按张涛的想法,当你面对更多是中小企业主,你带给他们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无法落地的理论,而是能够让他们通过案例和演练成为操盘手,去为自己的创意、项目和企业带去可见的变化。而请他提供咨询辅导的,有上市企业,也有初创型和转型升级企业。

在他的学员中,既有学生、普通职员,也有企业高管和学者。年龄最大的学员是一位年过七旬的高龄“创业者”,她是中科院的科学家,为了让自己的发明惠及更多人而创业,因为创业而结识张涛。

他服务于这些学员,学员也真心实意地愿意跟随他。马驰是“老地缸酒”的创始人,以前在媒体行业。后来他觉得该做点什么了,正好遇到一个酒厂打包出售,他仔细盘算后接手。其后的经营倒也差强人意,但总是无法打开更大的局面。遇到张涛后,他终于获得了全新的思路,而且对自己的项目更有信心了。他经常与张涛当面交流,和同在北京的许多学员也会定期举办交流活动。

长期的授课经验让张涛精力充沛而逻辑严密,一旦开口聊起专业就能侃侃而谈。但他既不是那种只靠口才吃饭的培训老师,也不是学院派的知识分子。他的自信和从容,可能一方面来自多年对专业的勤奋历练,经验老到,另一方面也与他以阳明学说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持有关。他认为王阳明“致良知”和“知行合一”的理念,简直是众筹领域的指路明灯。自从众筹诞生起,这种借助圈子和陌生人筹资的方式,既要依靠人们对良知的坚持,也要发起人和参与者都能够践行其中,方能实现最后的目的而不致走偏。

与王阳明的相遇是在大学期间,那时的张涛并不知道,阳明学说在今后会与他有着更紧密的关系。当他在困厄之时重新读到阳明的学说,便如获至宝,觉得这就是为他心灵带来拯救的观念,而且与传统一脉相承。后来他读到稻盛和夫的《活法》,才知道日本企业家很多都信奉阳明学说,顿时如遇知音,也更相信王阳明的一些理念能够用在众筹实践和企业项目操盘中。

如今空闲时的他喜欢阅读王阳明的经典来自省并放松,也经常给学员推荐王的学说。有时候他也会从佛教典籍中寻求智慧。在一张培训课程的宣传照上,西装革履的他戴着手串微笑。这也似乎是张涛本人的一个身份注解,他从传统中汲取了思想资源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服务,但他并非沉迷于传统而不能自拔;他使用的是专业和常识来传道授业,但并不以将专业做得高处不胜寒为目标。他采取了一种中庸之道,并运用两种不同时空产生却并不冲突的知识体系,既作为学员们技术型的老师,同时也成为他们的心理咨询师。

成功、迷失与醒悟作为曾经的创业者和管理者,当张涛神情专注地谈到现在参与的众筹课程和指导项目时,偶尔也会说,要是曾经早点知道众筹,当初就不用那么累。而且也许可以更好地兼顾事业与生活。

他所说的生活,更多是对家人的责任。

大学学习金融财经专业的张涛,毕业后赶上中国经济腾飞的好时机。各种创富神话不断上演,而他从小的心愿即是出人头地,将来能衣锦还乡,让父母为他骄傲。于是他一头扎进了创业的潮头,先后做过线上平台、餐饮连锁,也开过工厂。他的这些项目,有的快速地失败,有的则为他带来第一桶金。

第一次买了大城市的房子,买了奔驰,父母在家乡也受到人们更多的尊敬……张涛平静地回忆起自己初获成功时候的兴奋的状态。但这种感觉转瞬即逝,当发现自己辛苦获得的成就,并不总是能够支付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东西时,他迷失了,困惑了。

起因是多年前夏天父亲的一个电话,说他的身体状况很糟糕,十分想要儿子的陪伴,想让长期在外忙碌的张涛回去一趟。张涛预感到不寻常,但并未料到事情如此严重。他星夜赶回,发现许久未见的父亲已经瘦得不到一百斤,因为不小心摔倒而更显虚弱。带着父亲去医院检查后,他才从医生口中得知,父亲这是糖尿病晚期的并发症,摔伤的腿变黑化脓,医院无力回天,只能建议截肢。

回去照顾父亲的两个多月是张涛最为痛苦的时候,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他不再似平常那样镇定。父亲没有等到更多的治疗手段,就匆匆离开了人世。子欲养而亲不待,儿子的成功并未能改变父亲被病魔带走的厄运,他才发觉自己之前所谓的为了家人为了父母而一心忙事业,其实是一种自私,他都没有问过家人父母他们的梦想和渴望是什么。父亲曾经想去北京看看,去天安门看升国旗,他都觉得来日方长,没有放在心上。但变故却突然到来,哪怕取得了大部分同龄人无法企及的成就,他连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都无法替父亲完成。

在历史上或文学中,因为家庭的变故,让主人公重新校正自我与世界的定位,是许多经典叙事的必要一环。如今这经典的命题在张涛身上也应验了,父亲的离去让他深深地自责之外,更是重新去思考自己今后人生的意义。

在那段低谷期,张涛恰好接触到了众筹的理念。理解了众筹的精髓后,相见恨晚的他也后悔不已,如果他在自己的创业路上早点应用一些众筹的方法,自己也就不用把全部的时间都消耗在上面,可以匀出那么一点点精力去陪陪家人,也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一些。此时他已经失去了对之前项目的兴趣,但他发现了另一方可以施展的天地——为更多人推荐众筹,让他们能少走弯路地去实现梦想,无论是创业抑或创造。

这也是张涛的一次救赎,此前三十而立的他最大心思就是做好自己的企业,赚更多的钱。但如今的他,则更多想做点影响他人的事情。当然,也是因为赚钱带给他的满足感随着财富的积累也越来越小了,他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实现人生后半场的价值。

此后,他成为一名坚毅的众筹布道者,他研究国内外众筹的理论和时间,熟知众筹发展的历史,并且结合自己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,将众筹在中国从理论推进到实战操盘的时代。

依旧“神秘”的导师如今的张涛总是奔忙在各个训练营、企业指导现场和他的学员聚会上,一起出现的通常还他的巨幅照片——标志性的光头,坚毅的目光和略带微笑的表情。他是众星捧月的导师,是受到企业欢迎的专家,但他的光环并没有使他有太多傲人的神情。就算在私下的场合,他也是这副宠辱不惊的样子。

张涛很少跟学员提到专业以外东西,关于他曾经的成功,他的家庭,甚至他的年龄他都不怎么谈起。他说他不想讲这些,学员到他这里不是听他讲故事,所以要拿出干货给他们。一次训练课程一般是两三天,讲讲理论和案例,再做沙盘分析和答疑。时间都花在这些事上面,哪里再有兴趣讲自己呢。哪怕私下里和他聊起这些话题,从来侃侃而谈的他在那一刻会露出些许的腼腆。彷佛他需要一些额外的精力去回忆起那些久远的事情。

作为最早的一批80后,他在经济腾飞的时代中获得了机会,并且在获得了物质的极大成功后重新思考、 发现了自己的使命。但他很少炫耀自己的成功,也不愿意用曾经的光环去给别人造成迷惑。 如今站在讲台上,面对太多年龄比他大的学员,面对规模和境况都远超他曾经打理的企业,他自知要有更谦卑的心去做事,不断去优化众筹理论和实操,也愿意用被自己奉为圭臬的阳明心学带领学员们一起修行。

这几年,他成为北京大学EMBA众筹导师,为成龙孵化的眼睛品牌 M.Y.D作过品牌战略众筹顾问,登陆过国内首档培训界名师真人秀节目《华人名师盛典》,也被京东聘为众筹顾问。

而他自己,依然是那个神秘的导师。

在张涛心里,他所坚持的阳明心学 和新时代下的众筹结合,成为他去说服感化学员们的最好教材。

虽然他的课程和项目辅导都更偏实操,他也很少用专业理论和术语跟学员沟通,但他并非在理论上没有追求。曾经,他总是认为理论没有到一定的境界,如果没有面对面的沟通和持续的跟进,很容易误人子弟。所以他在很长时间只做线下的课程和辅导,就算家人劝说也不愿意去出书。时下火爆的知识付费浪潮中,别人找到他想合作也只是婉拒。但朋友一次偶尔的劝说改变了他的这种坚持。那个在电台的朋友邀请他去做一期介绍众筹的节目,对他说,你去介绍一下众筹和互联网金融,哪怕是让一些老百姓少受点骗也好啊。他恍然悟出,有机会也应该去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,用观念带给人价值和好处。如今他计划在年底将自己在众筹领域的多年经验心得写出来出版,也开始接受一些讲课之外的分享。他觉得这样的成就感中,自己也得到了更多幸福。

作为“空中飞人”,一年有一百多天奔波在机场,张涛对晚点并无太多怨言,因为这样可以多一点时间和学员们沟通。每天无论忙到再晚他都要坚持回复学员们的问题。他相信,虽然和学员们只是因辅导结缘,但他有理由去长期合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,为自己的理论负责。

张涛很清楚他后面要做的事情——有些人遇到了他曾经遇到过的难题和困惑,而他愿意提供专业的支持,让这些人轻松一些,少留一些遗憾。

他说:“我敬畏这个舞台。”

广告位
脚注信息
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 中国体育新闻网 蜀ICP备13019375号